炒菜頭粿 aka 炒蘿蔔糕


炒菜頭粿

話說蘿蔔糕是個讓我有疑惑的食物,在點心樓裡吃到的蘿蔔糕,和在夜市裡買到的炒蘿蔔糕好像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食物,還有另一種是碗仔糕,一直都搞不清之間的關聯。

小時候總是以為沒炒過的就叫碗仔糕,和豆芽菜脯一起炒過的就叫蘿蔔糕,但原來是錯的,哈。Anyway,我其實還是喜歡叫這道食物叫 cai chay kway (菜炒粿的某種方言,是什麼方言我也不懂),馬來西亞的文化就是很多的「我不懂」。


後來去細讀之後,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蘿蔔糕有廣東式和客家式兩種。廣東式的當然就是我們在點心樓吃到的那種,傳統廣東式的蘿蔔糕原料是糯米粉和玉米粉,加入白蘿蔔絲、紅蔥頭、香菇、蝦米、臘腸等豐富的配料,記憶中好像是香港人新年必吃的食物之一。

客家式的蘿蔔糕就和客家人一樣,比較簡單,沒有太多的配料,原料也完全不同,用的只是白米(粘米粉)和水,據我媽說加不加白蘿蔔絲都可以。客家式的蘿蔔糕成片偏白,和用糯米粉的廣東式蘿蔔糕比較,口感比較不Q,味道清甜,帶濃濃的白米香氣,就是我很喜歡的味道。

然後炒菜頭粿則是新馬這裏獨特的吃法,熱炒這種烹飪形式好像更盛行與南洋地區。馬來西亞南部的菜頭粿中通常有加入白蘿蔔絲,而北部有另一種類似的食物並沒有添加白蘿蔔,叫做粿角(Chay kway)。

我很喜歡吃炒菜頭粿,和童年回憶有關。在雪蘭莪不去夜市的話就比較難找到,自己來做把。做了之後才知道,原來作法 辣 麼 簡 單 啊。

菜頭粿/蘿蔔糕

1. 媽媽教的菜頭粿作法非常簡單,就粘米粉與水的份量1:1,200克粘米粉配200克的水
2. 環境好就加白蘿蔔絲,沒加也可以,白蘿蔔刨絲後需用鹽醃過,再用水沖走捏乾,去掉白蘿蔔苦澀的味道,加多少白蘿蔔也是自己喜歡,我加了大約和粘米粉等量。
3. 加一點點食油和一點點鹽,攪拌均勻去蒸,媽媽的蒸法也很佛系,蒸到聞到米香氣就好了,小碗20分鐘,大盆40分鐘,筷子插進去拿出來是乾淨的就好了。
4. 蒸好的蘿蔔糕有很香,但是要炒的話還是隔夜比較好,熱熱的容易炒糊掉。

炒菜頭粿

1. 菜頭粿切小塊。
2. 菜脯稍微洗掉鹹味,不然用甜菜脯也很好吃,捏乾後和蝦米、蒜米先炒香備用。
3. 切丁的蘿蔔糕下鍋慢火煎,要先煎到外皮乾後才去拌炒,就不會糊成一團。
4. 煎得超不多後就轉大火,加入黑醬油、醬油,加入炒好的菜脯炒香。
5. 打入雞蛋,翻炒前煎一煎,讓雞蛋有香氣,成形。
6. 最後加入豆芽、韭菜一起下過炒吧。







Comments